在現今一般人認識的歷史當中,蘇聯是第二大戰中其中一個重要的戰勝國,特別是在一些共產國家,蘇聯會被歌頌為打到納粹德國的重要力量。如果純粹在犧牲人數及軍隊數量來說,蘇聯的確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貢獻」最大。可是,蘇聯是否真的值得歌頌,配得上為戰勝國?還是蘇聯與納粹德國是兩個侵略者,分贓不勻才打起仗來?
俄國十月革命後,由於意識形態等原因,西方國家與蘇聯的矛盾激化。在1930年代末,英法的主要戰略對手是蘇聯,同時在東歐地區利益問題上蘇聯也與德國衝突又日益尖銳。而納粹德國向來仇視共產主義,要向蘇聯採取軍事行動,也必須經由東歐的通道。因此,英法、德國與蘇聯三方之間是一個互相博弈與鬥爭的關係。
1939年4月至8月,英、法、蘇三國在莫斯科舉行軍事、政治談判。談判中,蘇聯向英法提出了一些建議,包括締結英、法、蘇之間有效期5至10年,包括軍事援助在內的反侵略互助條約、三國保障中歐和東歐國家的安全及締結三國間相互援助的方式和規模的具體協議。然而,談判毫無結果。英法同意了德國在東歐和中南歐自由行動,拒絕蘇聯提出保障中歐和東南歐國家安全。5月到8月間,希特勒一再通過外長里賓特洛甫向蘇聯表示德國無意侵蘇,希望改善彼此關係。
而5月時,日本在遠東地區發動諾門罕戰役,向蘇聯進攻,而德、日兩個法西斯國家又在談判結成軍事同盟,蘇聯有腹背受敵的現實危險。
8月2日,希特勒放下身段直接電告史太林,要求德蘇會談簽約,並稱他可以親自出席。蘇聯對西方國家的綏靖政策相當不滿,遂答應了這一請求。同日,德國外長里賓特洛甫帶著希特勒親筆簽字的全權證書,動身前往莫斯科。8月3日,里賓特洛甫向蘇提出希望改善彼此關係,聲稱從波羅的海到黑海沒有一個問題不能通過協商解決並使雙方都感到滿意。這個時間是距離德國進攻波量不足一個月。
由於德國元首阿道夫·希特勒計劃在1939年9月1日攻擊波蘭,因此指示外長里賓特洛甫在8月23日前往蘇聯,希特勒更指示里賓特洛甫接受蘇聯的所有條件,以避免攻擊波蘭時兩面受襲。而在這個時候,蘇聯的史太林也在盤算如何奪取波蘭的領土。
8月17日,德駐蘇大使舒倫堡再次會見莫洛托夫,表示願與蘇締結一項互不侵犯條約。8月19日雙方達成德蘇經濟協議,協議中德國可以以特定軍事設備與蘇聯的原料進行交易。8月23日正午,兩架「禿鷲」運輸機載著德國代表團到達莫斯科。史太林、莫洛托夫和里賓特洛甫通過兩次會談,當晚,正式簽訂了《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在簽訂條約時,里賓特洛甫與史太林甚至相互舉杯祝賀,在愉快的的談話中聊到兩國在1930年代的敵對關係。距離德軍進攻波蘭不足8天。自從這一天起,蘇聯與納粹德國是盟友的關係。9月1日清晨,德軍正式對波蘭發動入侵,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開始。
對蘇聯來說,如果與德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只是為了保障國家安全,這可以說是無可厚非的。可是,條約內容還包括畫分德蘇在北歐以及東歐的勢力範圍。很明顯,蘇聯對歐洲的其他地方是有巨大的領土野心。